✈️ Gate 廣場【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召集令】
廣場家人們注意啦!Gate Travel 已經上線~ 機票+酒店一站式預訂,還能用加密貨幣直接付款 💸
所以說,你的錢包和你的旅行夢終於可以談戀愛了 😎 💕
現在廣場開啓 #GateTravel旅行分享官# 活動,邀你來秀旅行靈感 & 使用體驗!💡
🌴 參與方式:
1️⃣ 在【廣場】帶話題 #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# 發帖
2️⃣ 你可以:
你最想用 Gate Travel 去的目的地(私藏小島 or 網紅打卡點都行)
講講用 Gate Travel 訂票/訂酒店的奇妙體驗
放放省錢/使用攻略,讓大家省到笑出聲
或者直接寫一篇輕鬆的 Gate Travel 旅行小故事
📦 獎勵安排,走起:
🏆 優秀分享官(1 名):Gate 旅行露營套裝
🎖️ 熱門分享官(3 名):Gate 旅行速乾套裝
🎉 幸運參與獎(5 名):Gate 國際米蘭旅行小夜燈
*海外用戶 旅行露營套裝 以 $100 合約體驗券,旅行速乾套裝 以 $50 合約體驗券折算,國際米蘭旅行小夜燈以 $30合約體驗券折算。
📌 優質內容將有機會得到官方帳號轉發翻牌提升社區曝光!
📌 帖文將綜合互動量、內容豐富度和創意評分。禁止小號刷貼,原創分享更容易脫穎而出!
🕒 8月20 18:00 - 8月28日 24:00 UTC+
文化、資本與加密貨幣
加密貨幣是一種文化,也是一種表達媒介。本文源自 Joel John 所著文章,由 Foresight News 整理、編譯及撰稿。 (前情提要:985學歷不如1萬粉絲,小紅書正成為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新獵場 ) (背景補充:Labubu、盲盒和TikTok:針對女性消費者的軟性博弈新時代 ) 我常常會想,米開朗基羅在繪製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時,腦海中究竟在想些什麼。這幅作品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瑰寶之一。但起初,他根本不想接手這項任務。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陣地本是大理石雕塑,錘子、石材、人體形態,那才是他揮灑才華的天地。 當他接到任務時,他正因未交付已故教皇墓前的雕塑而負債累累。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讓他繪製教堂的壁畫。米開朗基羅覺得這是競爭對手的陰謀,想讓他出醜,畢竟這項工程難度極大。他陷入了兩難境地:一邊是已故教皇的未竟委託,一邊是現任教皇的新任務。 我想,在那個年代,沒人敢走到天主教教會領袖面前說 「不」。於是他接下了委託,在 1508 到 1512 年間花了四年時間繪製天頂。他對這項任務厭惡至極,甚至寫了首詩,把自己比作一隻蜷曲的貓。詩中有幾句總讓我格外在意: 我的畫作已失去生機。喬瓦尼,幫我守護它,維護我的尊嚴。我不屬於這裡 —— 我本就不是畫家。 注意到詩裡提到的 「喬瓦尼」 了嗎?他指的是喬瓦尼・喬瓦尼・達・皮斯托亞。但還有一位與我們相關的喬凡尼,他就是喬凡尼・美第奇。他是米開朗基羅的發小,兩人一同長大。少年時,在洛倫佐・美第奇的資助下,米開朗基羅被帶到美第奇裡卡爾迪宮。 美第奇家族是中世紀歐洲顯赫的銀行世家。若放在現代,大概相當於摩根大通或軟銀。但他們更是文藝復興的金融設計師 —— 這場變革的 「教父」。 米開朗基羅完成天頂畫已過去 520 年,我此刻仍在寫他,部分原因是當時一些最知名的銀行家在背後支援他。古往今來,資本總與藝術交織,共同造就我們口中的 「文化」。社會推崇的多數藝術作品,背後都有大量資本注入。米開朗基羅或許並非他那個時代最頂尖的藝術家。 再想想現代媒體的運作方式,就更有意思了。如今的 「西斯廷教堂」 不在歐洲,而在網際網路上。你每天登入 X、Instagram、Substack,就是走進了它們。如今的 「米開朗基羅」 不必等美第奇家族的青睞,但他們確實希望演算法能偏愛自己。現代的 「美第奇們」 會買下 「教堂」,再把自己的印記烙上去。埃隆・馬斯克收購 X 後,幾個月內自己帖子的瀏覽量就大幅增加。新的 「神明」 正在建造屬於他們的 「教堂」。 技術能加快文化變革的速度。在這個 9 秒短視訊的時代,表情包是構建文化的 「樂高積木」,但它也需要資本才能規模化。若沒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投入,沒有相關法規保護創辦人不因平臺上的內容而入獄,像 Facebook 這樣的平臺可能根本不會被人談論。 如今,技術是改變文化的槓桿,因為它擴大了人類表達自我的範圍。所有技術都會在文化上留下印記,因為它們改變了人們表達自我的媒介。 我一直在思考,技術、文化與資本如何隨著時間相互融合。一項技術規模化後,就會吸引資本。在此過程中,技術會收斂自身的表達方式。比如在加密領域,我們不再宣揚激進的去中心化,而是開始談論更優的單位經濟效益;不再說銀行 「邪惡」,而是稱讚它們如何分發數位資產。這種轉變讓我很感興趣,它影響著從創辦人的融資說辭到 CMO 的故事定義等方方面面。 但在深入探討之前,我們先快速梳理一下媒體本身的演變歷程。 進化 人類是善於表達的 「機器」。從學會用樹葉擠出的汁液在洞穴裡塗鴉開始,我們就一直在留下自己想表達的痕跡:關於動物、神明、愛人,關於渴望與絕望。當表達媒介形成網路後,我們的表達也變得更生動。 你或許沒注意到,我們的標誌是一臺手動印刷機。這是對古騰堡的致敬,也暗含資訊傳播的諷刺意味。15 世紀末,古騰堡印刷《聖經》時,恐怕根本想不到他的發明會如何推動資訊的傳播。 比如到了 17 世紀,年鑑(或密集的科學文獻)成了歐洲人閱讀的主要文獻形式。印刷和傳播思想的能力,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學革命。你可以說 「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」,而不必因此喪命。 從上面的詞頻圖能看出,文學中 「信仰」 的提及次數減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 「愛」。當然,我不是說全歐洲都放棄了宗教、開始尋找更好的伴侶,而是媒介的本質確實變了。起初傳播信仰的工具(印刷機),或許反而促成了信仰的式微。 印刷機的例子說明,一項資訊工具或技術一旦投入使用、釋放出去,其用途是可以預見的。 它把書面文字的媒介從 「公共物品」 變成了 「私人物品」。18 世紀左右,人們不再大聲朗讀,而是在臥室的安靜環境中閱讀,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。這在邏輯上說得通,印刷媒體普及前,書籍和識字能力都不常見。 所以那時閱讀是種社交活動,人們聚在一起,一人拿著書大聲讀。隨著書籍價格降低,貴族有了更多閒暇時間,默讀開始普及。當時,人們對書籍傳播的思想失去控制,引發了道德恐慌。 家庭擔心青少年把空閒時間花在讀愛情故事上,而不是參與工業革命。很明顯,媒介從公共事務變成了私人事務,從寺廟雕塑、修道院,變成了私人手中的印刷傳單。這改變了傳播的思想本質:從高度宗教化,轉向科學化、浪漫化、政治化。而這些領域,在印刷媒介出現前,根本沒有私下傳播的途徑。 教會、國王和貴族沒理由出版關於權力運作的論文。 這或許促成了 18 世紀末的政治動盪,當時法國和美國都認為是時候改變其治理方式了。我們別陷入細節,還有一個世紀的媒體發展要講呢,廣播、電視,還有了不起的網際網路! 未來一個世紀,盈利模式會改變媒體的運作方式。廣播、電視這類媒介,依賴的是同一時間儘可能多的人收聽、收看。這意味著不能聚焦於小眾細分領域。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幾乎都是新聞播報,而非熱辣的愛情劇,因為那是全家一起看的內容。 傳播的觀點幾乎總是與當時的社會接受度一致。 摘自 Ben Thompson 的文章 本・湯普森在《永無止境的小眾市場》一文中,精妙地捕捉到了這種轉變。20 世紀 60 年代,我可能根本沒渠道寫關於新興技術的文章,也找不到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