📢 Gate廣場獨家活動: #PUBLIC创作大赛# 正式開啓!
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— PublicAI (PUBLIC),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,即有機會瓜分 4,000 枚 $PUBLIC 獎勵池!
🎨 活動時間
2025年8月18日 10:00 – 2025年8月22日 16:00 (UTC)
📌 參與方式
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(PUBLIC)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
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(可爲分析、教程、創意圖文、測評等)
添加話題: #PUBLIC创作大赛#
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(如質押記錄、領取頁面等)
🏆 獎勵設置(總計 4,000 枚 $PUBLIC)
🥇 一等獎(1名):1,500 $PUBLIC
🥈 二等獎(3名):每人 500 $PUBLIC
🥉 三等獎(5名):每人 200 $PUBLIC
📋 評選標準
內容質量(相關性、清晰度、創意性)
互動熱度(點讚、評論)
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
📄 注意事項
所有內容須爲原創,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
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
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
人形機器人落地保守估計要10年?
《科創板日報》5月21日訊(記者 李明明)作爲AI落地物理世界的重要載體,在資本持續湧入的同時,人形機器人存在泡沫的討論聲也持續不斷。
針對商業化落地現狀與爭議、人才培養等等公衆關心的話題,在由搜狐主辦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,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、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,樂聚機器人創始人兼CEO常琳,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、靈寶CASBOT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正濤、宇樹科技副總經理王啓舟從各自的視角分享了不同看法。
常琳稱,人形機器人是否存在泡沫取決於其是否有用,能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、創造價值,亦莊馬拉松將機器人拉到現實是其走進大衆的必經之路,這一核心問題無需回避。
趙明國認爲,人形機器人發展需長期積累,類比自動駕駛需要20 年週期,保守估計也至少要10 年。“公衆不要有那麼高的預期,明天機器人可以走進家庭,像買電視機、冰箱一樣,這些活動需要對齊。”
張正濤從學科交叉、產業落地等方面介紹了他的觀點。他認爲,人形機器人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產生的大裝置,這是它的價值牽引。
產業落地上,張正濤表示,產業對人形機器人態度開放,當前整機自主決策能力不足,需通過遙操、手眼協作與傳統視覺伺服控制結合。隨着數據積累,未來1-3 年該領域將產生質變,且實現質變的形態不一定是雙足,類人形或輪臂式機器人也可能成爲突破方向。
王啓舟則表示,宇樹從早期無客戶僅面向高校研發,到如今在電力、化工等領域應用,用九年時間證明了自己。
談及資本情緒與融資環境的變化,常琳和張正濤均感受到顯著轉折。常琳指出,從 2022 年國家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爲“繼 PC、智能手機、新能源汽車後的下一代顛覆性產品”後,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碼,地方政府將其視爲拉動產業鏈的制高點,各地爭先恐後布局。
當談到人形機器人的人才培養時,趙明國和王啓舟分別從學術視角和產業視角分享了各自的觀點。
王啓舟透露,“王興興總前幾天在一個會議上說到宇樹非常缺人,各方面都缺。一開始我們討論過,人形機器人因爲是交叉學科,包括本體,包括AI,包括感知,甚至一些前沿的新材料各種領域,都需要去投入人去研發,讓它達到比較好的狀態。”
他表示,宇樹這麼多年一直比較偏好有一些動手能力,更願意去做一些新的技術嘗試、學習、研發,甚至能夠去動手參加一些比賽的人才。
趙明國認爲,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爆發以AI爲背景,具身智能成爲重要方向,中國在這方面具有顯著人才優勢,全球機器人領域70%的研究人才爲華人,做具身智能卷得最厲害的也是以華人爲主。
此外,他還提到,國內低成本機器人平台(如宇樹產品)更形成 “無限開火權” 的試錯優勢,降低實驗門檻,加速人才培養。
但他也指出,國內存在“不太會做0到1”的問題,偏向“1到10”的跟隨式創新,在脈衝神經網路等底層技術和通用AGI的深度思考層面缺乏原創性突破,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。
來源:科創板日報
作者:科創板日報